西塞山名词解释:山名。
又名鸡头山,古亦名道士洑矶。在湖北省黄石市东郊,长江南岸。峻峨横江,危峰突兀,截流激漩,大江北回。当江一面,似用钁头刨去一块,断崖绝壁之下,江水旋涡如沸。
“势从千里奔,直入江中断”,既险且峻,状若关塞... [ 阅读全文 ]
巴陵名词解释:旧县名。
治所即今湖南省岳阳市。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于此置巴陵县。
西南有巴陵山,相传夏后羿斩巴蛇于洞庭,积骨如丘陵,故名,县以山名。晋以后历为巴陵郡、巴州、岳州、罗州、岳州路、岳州府等治所。1913... [ 阅读全文 ]
建康名词解释:古都名。
即今江苏省南京市。三国时孙吴最早定都于此,时称建业。
以后,东晋和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相继定都于此。
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,东晋建兴元年(公元313年)起改称建业为建康。
孙吴曾筑建业城,周约20余... [ 阅读全文 ]
石头城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简称石城,又名石首城。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城西北的清凉山后。城系因自然山岩开凿而成,故名。南北全长约3公里,城基高出地表。城中段突起几块红色的水成岩,酷似丑脸,故又称鬼脸城。城本战国时楚金... [ 阅读全文 ]
洛涧名词解释:古水名。
今名洛河、洛水,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东。洛河为淮河支流,源出合肥市,北流经定远县境,西历寿县界,再折而北过淮南市上窑镇,至洛河镇大涧沟注于淮。东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苻坚南侵,遣将梁成屯兵于此(... [ 阅读全文 ]
淝水名词解释:水名,又称肥水。
源出安徽省肥西县、寿县之间的将军岭(即良余山,为江淮分水岭)。水源北流10公里分为二,一东南流归巢湖,一西北流至寿县潴为氐埠湖,再出县北注入淮。今发源处中断,遂为二水:东南流为南淝河,西北流... [ 阅读全文 ]
华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西魏恭帝元年(公元554年)改东雍州置。故治郑城,在今陕西省华县北。郑城本春秋时郑始封邑,战国属魏,秦置郑县。
晋太元九年(公元384年),慕容冲曾大破苻坚将苻晖于此。北魏置东雍州。西魏置华州后,北周曾... [ 阅读全文 ]
八公山名词解释:山名。
在安徽省淮南市以西,淮水之南、淝水以北。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与七位友人炼丹于此,故名。亦名北山。俯临平野,地势甚险。
东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苻坚败于淝水之战后,登寿阳(今寿县)城,望八公... [ 阅读全文 ]
参合陂名词解释:古地名。
《水道提纲》作“奇儿池”。晋太元二十年(公元395年),后燕太子慕容宝攻魏,与魏军在参合陂大战,燕军大败。其故地有二说:一说在今山西省大同县东南或阳高县东北,一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县以北或凉... [ 阅读全文 ]
临朐名词解释:县名。
在山东省中部,沂山北麓、河上游。汉置临朐县,北魏改昌国县,隋复称临朐县。县治临朐镇,地在大岘山西北,屏障广固。东晋义熙五年(公元409年),刘裕攻克此城,大败南燕军。... [ 阅读全文 ]
广固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北。十六国时汉青州刺史曹嶷筑城于尧山南,因城旁有大涧甚广,易于防守,故名。
“四周绝涧,阻水深隍”(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35)。时为青州治所。
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。东晋义熙... [ 阅读全文 ]
桑落洲名词解释:古洲名。
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长江中。秦汉时,因长江东流至湖口受赣江顶托,淤积成洲。东晋、南朝时,洲为江州重要门户,是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战略要地。东晋元兴三年(公元404年),何无忌在此大败何澹之舟师。... [ 阅读全文 ]
左里城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“里”一作“蠡”。故址在今江西省都昌县西北左蠡山下。
东晋卢循在此筑城。因在彭蠡泽(古鄱阳湖)之左得名。
东晋义熙六年(公元410年),卢循、徐道覆率军抗击刘裕进攻,在此败绩。... [ 阅读全文 ]
下蔡名词解释:古邑、县名。
故地在今安徽省凤台县。本古州来国,春秋时为楚州来邑,后入吴。周敬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493年),蔡昭侯自新蔡迁都州来,改称下蔡,汉置下蔡县,属沛郡。南北朝时,历为下蔡郡、汴州、汴郡治所。
南朝宋曾... [ 阅读全文 ]
夷陵名词解释:古地名。
三国时着名战场。故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。
今市区东南,战国时原有楚邑夷陵,秦于此设巫县,西汉设夷陵县。三国时,夷陵几番易主,魏据则设临江郡,属蜀时又复为夷陵县隶宜都郡。
吴领夷陵,便长期作为西部军... [ 阅读全文 ]
东阳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北。南临阳水,阳水亦称东阳水,故名。东晋义熙年间青州刺史羊穆之所建。北齐移益都县治此。东晋、南北朝时兵争要地,历为青州、齐郡治所。隋时在阳水之南另建南城,遂以此城为北... [ 阅读全文 ]
涡阳名词解释:①古县名。
故治即今安徽省蒙城县城。东魏置县。
因涡水流经县东南境,故名。隋改县名为淝水,唐改蒙城县。地处南、北朝边境,又邻近淮南重镇寿春,南北朝时双方往往争战于此。南齐裴叔业围涡阳,东魏慕容绍破侯景... [ 阅读全文 ]
瓜步名词解释:镇名。
“步”一作“埠”。在江苏省南京市北部的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下,滨滁河东岸。古时南依大江,控扼津渡,南北朝时屡为兵争要地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公元450年),北魏太武帝亲征攻宋,南进至此,凿山开道,设毡殿... [ 阅读全文 ]
六镇名词解释:北魏时六个军镇的合称。
北魏初年为防御柔然侵扰而设置,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、阴山以南。六镇自西而东为:沃野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北;怀朔,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;武川,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;抚冥,在今内... [ 阅读全文 ]
硖石名词解释:①山名。
在安徽省寿县西北。淮河流经山峡中,是淮河中游的重要隘口。六朝时两岸各筑一城,控扼渡口,是屏障淮南的军事据点。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攻晋胡彬于硖石,即此。
②古地名。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城西1... [ 阅读全文 ]
天门山名词解释:山名。
在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之间的长江两岸,即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。西梁山本名梁山,在和县城北40公里;东梁山本名博望山,在当涂县西南15公里。东、西梁山隔江相对,如门阙然,故统称为天门山。
又如列眉横黛... [ 阅读全文 ]
玉壁城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山西省西稷山县西南。西魏大统四年(公元538年),以玉壁地处险要,王思政筑城以御东魏,移东道行台兼置并州镇此。城周8里,四面皆临深谷。
西魏大统七年,东魏高欢攻西魏,王思政守此城拒之,高欢久... [ 阅读全文 ]
姑孰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一作“姑熟”,又名南洲(州)。东晋时筑城戍守,因城南临姑孰溪得名。
故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。秦置丹阳县。
东晋、南朝时历为豫州及南豫州治所。隋移当涂(涂)县治此。地当长江重要渡口,为京师建康(今... [ 阅读全文 ]
幕府山名词解释:山名。
在江苏省南京市北10公里处。山北临长江,五峰相接,地势险要。晋元帝渡江后,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,故名。东晋、南北朝时为建康(今南京市)门户。南朝梁绍泰二年(公元556年),北齐军渡江南进,陈霸先率军出此... [ 阅读全文 ]
蒲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北周置,治蒲坂,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之蒲州镇。蒲坂为古邑,春秋属晋,战国属魏。
秦置县,三国魏至北周为河东郡治所。北周置州后,废置不定。
隋为河东郡,唐复为蒲州。唐开元九年(公元721年),因蒲州是东西二都... [ 阅读全文 ]
千秋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在安徽省宁国县城东南60公里处与浙江省临安县交界的千秋岭上。千秋岭为天目山支麓,冈连纚属,溪幽谷深,扼控皖浙之道,历为兵争重地。五代梁时,淮南将李涛与吴越军曾在此大战。
南宋时,于岭上置关,戍以重... [ 阅读全文 ]
芦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又名芦子关。故址在今陕西省安塞县城北约70公里的土门山谷,北接靖边县界。延水源出此。因东、西两边崖壁悬立如门户,形若葫芦得名。
崖头设东、西二城(今圮)。其地北控河套,西藩灵武,形势奇险,为兵家... [ 阅读全文 ]
瓦桥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南易水河上。唐始置关。唐大历九年(公元774年),李宝臣在此袭败朱滔。
五代晋初地入契丹。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宋太祖领兵伐辽,守将姚内斌降,收复其地,建为雄州。宋太平兴... [ 阅读全文 ]
金隄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、临古黄河南岸。西汉时,东郡、魏郡、平原郡界内黄河两岸以石筑堤,号曰金隄。金隄关因堤筑关,故名。地处险要,历为兵争要地。
隋末,瓦岗起义军攻破此关,遂下荥阳等县。... [ 阅读全文 ]
故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又名固关,今亦名土门。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城西15公里。关甚险固,道出井陉,山阪回环,北与娘子关相为唇齿,控扼晋、冀通途。唐长庆元年(公元821年),裴度督师讨伐叛将王庭凑,即兵出此关。元末为故关山寨。明... [ 阅读全文 ]
剑门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也称剑门,在四川省剑阁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大剑山上,是古蜀道上的重要关隘。唐始建置关城,因大剑山(亦即剑门山)、小剑山峰峦连绵,下有隘路如门,故名。
关口宽20米,长约500米,两岸石壁高耸,如刀砍斧削一... [ 阅读全文 ]
益津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河北省霸县境内。本汉益昌县地,唐始置关。五代晋初地入契丹。
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周世宗伐辽,军至益津关,收复其地,遂建霸州。
益津关与瓦桥关(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南易水河上),于口关... [ 阅读全文 ]
娘子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又称苇泽关,在今山西省平定县城东北。关始建于唐初,相传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此,故名。关当山西、河北两省交通要冲,处于太原盆地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山地里,形势险要。明嘉靖年间于此筑城置戍,设兵... [ 阅读全文 ]
淤口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河北省霸县东的信安镇。唐始置关。五代晋初地入契丹。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周世宗收复其地,设淤口寨。
宋太平兴国六年(公元981年)升为破虏军。淤口关与益津关(故址在今河北霸县境... [ 阅读全文 ]
古北口名词解释:关隘名。
亦称虎北口。在北京市密云县城东北60公里处,为北京市东北长城要口。两崖壁立,巨石磊砢,隘路险狭,下临深涧。五代唐在此设守捉。
五代梁乾化三年(公元913年),晋将刘光濬败刘守光燕军,攻克古北口。宋... [ 阅读全文 ]
清溪道名词解释:古道路名。
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。起自黎州(治今四川省汉源县西北),过大渡河后往南,出清溪峡(在今汉源县西南),溯越巂(今越西县)河谷,逾相公岭,经今西昌、会理,过金沙江,南抵云南大姚,再西行直通... [ 阅读全文 ]
京口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。因城西有京岘山得名。一说因在京江之口。
东汉末、三国吴时称为京城。
后置京口镇。东晋、南朝时期,城凭山临江,通称京口城,为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和首都建康(今南京市)北方门... [ 阅读全文 ]
易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隋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置,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(县亦隋置)。因境内有易水得名。唐时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南,安新、满城以北拒马河以西。
境内有长城之险,历为河北地区门户。
五代、北宋初,这里是中原... [ 阅读全文 ]
瓦岗寨名词解释:古寨名。
在今河南省滑县南的瓦岗公社。北濒黄河,隔河为永济渠,西北有白马山,东南有濮渠,南有汴水和通济渠。地当河南、河北交界,控扼漕运要道。隋末,这里是翟让、李密等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。... [ 阅读全文 ]
洛口仓名词解释:又名兴洛仓。
隋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筑。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北。
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。周围20余里,穿窖3千,每窖可容粮食8千石。
隋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,瓦岗农民起义军袭克此仓,并增筑洛口城,... [ 阅读全文 ]
晋阳名词解释:古邑、县名。
即今太原前身,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晋源镇。际山枕水,地处中原北门,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。
本古唐国地。春秋时晋邑,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主持筑城。
《春秋·定公十三年》:“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”... [ 阅读全文 ]
石子河名词解释:古水名。
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。即古洞水,亦曰石泉水,今名石城河。出石城山,东北流经荥阳县,谓之玉仙河,又东北入于汜水。
隋义宁元年(公元617年),隋将刘长恭进击瓦岗农民起义军,列阵石子河西,被瓦岗军打得大败... [ 阅读全文 ]
黑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。为洛水津渡处,亦曰黑石渡。
洛水东有黑石山,与邙岭夹岸相峙如门,为驿路咽喉。关即以山名。关扼巩、洛之中,历代视为险要。隋义宁元年(公元617年),王世充率隋军夜渡洛水,在黑石一... [ 阅读全文 ]
霍邑名词解释:古县名。
即今山西省霍县治。西汉置彘县,东汉改永安县,隋改霍邑县。因县有霍山而得名。金为霍州治,明废县入霍州,1912年废州改今霍县。
隋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,李渊(唐高祖)起兵进军关中,在此大败宋老生隋军,... [ 阅读全文 ]
童山名词解释:山名。
又名同山。在河南省浚县西南15公里。相传武王会同诸侯于此,“同”、“童”谐音,故名。
隋义宁二年(公元618年),宇文化及率隋军渡永济渠,在此与瓦岗农民起义军进行决战。
宇文军败,瓦岗军亦损失惨重。... [ 阅读全文 ]
北邙名词解释:山名。
一名郏山,亦作北芒、北山、芒山、即邙山。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北。山接孟津、偃师、巩县三县界,连亘数百里。隋义宁二年(公元618年),王世充在偃师北的邙山山谷设伏,大败李密瓦岗军,攻占偃师城。... [ 阅读全文 ]
柏壁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城西南10公里处。北魏天赐六年(公元409年),北魏明元帝于此置柏壁镇,太武帝时镇废,置东雍州及正平郡。北周武帝改置绛州,不久又废治别移。
唐武德二年(公元619年),秦王李世民渡河... [ 阅读全文 ]
河东郡名词解释:郡名。
秦置,治安邑,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、霍山以南地区。
东晋移治蒲坂,即今永济县蒲州镇。辖境缩至今山西省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。
隋开皇初废,随后又复置,即今永济县治... [ 阅读全文 ]
安西四镇名词解释:唐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四个军事重镇。
唐贞观二十二年(公元649年)安西都护府自西州移治龟兹,始设龟兹、疏勒、于阗、焉耆(一说为碎叶)四镇。龟兹,在今新疆库车;于阗,在今新疆和田;疏勒,在今新疆喀什市;焉耆,在今... [ 阅读全文 ]
营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北魏太平真君五年(公元444年)置。治和龙城,在今辽宁省朝阳县。辖境相当今辽宁省大、小凌河流域、六股河流域、女儿河流域一带。其后逐渐缩小。
隋亦置营州,治柳城(即和龙城),后废。唐置营州都督府。... [ 阅读全文 ]
朔方名词解释:唐方镇名。
又称灵盐、灵武、灵州。唐开元元年(公元713年)置,为唐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。
治灵州,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。初期辖境较广,其后逐渐减缩,较长期领有灵、威二州、定远等军及丰宁等城,约当今... [ 阅读全文 ]
北庭名词解释:唐方镇名。
又称伊西,也称伊西北庭。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10公里处。
城亦称护堡子古城,回语称别失八里,意为五城,因旧有回鹘五城得名。汉代称金满城,为戊己校尉耿恭屯戍之地。突厥时称“可汗浮图”城。... [ 阅读全文 ]
石堡城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一名铁刃城。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。其城四面悬崖壁立,石路盘曲艰险。唐时为防御吐蕃的军事重镇,边防要害之处,多次相争。
唐开元十七年(公元729年),唐朔方军攻拔吐蕃石堡城后,在此置振武军。开元... [ 阅读全文 ]
白崖城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故址在今云南省弥渡县西北。相传为公元3世纪时龙祐所筑,本名彩云城,后改白崖城。因石崖崭绝,其色如雪,故名。
8世纪时,南诏王阁罗凤又在旧城东北扩建新城。唐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,鲜于仲通攻南诏,进... [ 阅读全文 ]
范阳名词解释:唐方镇名。
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幽州节度使置,故治在今北京城西南。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之一。辖境屡有变动,较长期领有幽、蓟、平、檀、妫、燕等州,约当今河北省怀来、永清,北京市房山以东和长城以南地区... [ 阅读全文 ]
平卢名词解释:唐方镇名。
治营州,在今辽宁省朝阳县。唐开元七年(公元719年)升平卢军置,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。领有今河北省滦河下游以东,辽宁省大凌河以西地区。安禄山反唐,即以此为根据地之一。
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,王... [ 阅读全文 ]
灵宝名词解释:县名。
在河南省西部,邻接陕西、山西两省。汉为弘农县地。
隋析置桃林县,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灵宝,即今县。南面靠山,北临黄河,中间为狭长隘路。
唐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,唐将哥舒翰与安禄山将领崔乾祐等... [ 阅读全文 ]
卢龙名词解释:①古塞名。
在今河北省东部的喜峰口附近一带。古有塞道。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县,循滦河河谷出塞,折东趋大凌河流域,是河北通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。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,东晋时前燕慕容隽进兵中原,都经由此... [ 阅读全文 ]
凤翔府名词解释:府名。
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升凤翔郡为府,治天兴,即今陕西省宝鸡市中部偏北的凤翔县。唐末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、岐山、凤翔、麟游、扶风、眉县、周至等地。唐时为长安西边重镇,曾建为西京。
唐末李茂贞... [ 阅读全文 ]
睢阳名词解释:郡名。
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宋州置,治宋城,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、柘城、夏邑,安徽砀山,山东单县、曹县之间地。
唐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复改宋州。郡城当汴渠冲要,卫护江淮。
唐至... [ 阅读全文 ]
卫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北周置,治朝歌(今河南淇县东北)。唐贞观初移治汲县,即今县,在河南省北部。
唐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新乡市、汲县、辉县、浚县及淇县等地。唐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唐郭子仪大败安庆绪于城下,攻占该城,安庆绪... [ 阅读全文 ]
邺郡名词解释:郡名。
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相州置,治安阳,即今河南省安阳市。唐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成安、广平和魏县西南部,河南省安阳市、汤阴、林县、内黄及濮阳西南部地。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,安庆绪兵败洛阳,走保于... [ 阅读全文 ]
河阳名词解释:古县名。
春秋晋邑,战国属魏。汉置县,治今河南省孟县西。
南临黄河,向为洛阳外围重镇。晋省,北魏复置,北齐又废。隋再复置,移治今孟县南。唐建中时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于此。唐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,叛将史思明攻打... [ 阅读全文 ]
魏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北周大象二年(公元580年)分相州置,治贵乡,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。唐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南部的大名、魏县、馆陶,河南省北部的南乐、清丰、范县、山东西北部的冠县、莘县等县地。唐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,... [ 阅读全文 ]
连云堡名词解释:古堡名。
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西。堡三面临绝壁,仅北面可行,掘濠为固。
扼守泾州(治泾川,今县北)以西,历为泾西军事要地,敌兵进退,烽火易通。唐贞元三年(公元787年),吐蕃攻陷此堡,泾州城以西遂尽为吐蕃占据。... [ 阅读全文 ]
成德名词解释:唐方镇名。
又名恒冀、镇冀。唐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置。
治恒州(后改镇州),在今河北省正定县。本史朝义所置恒阳节度使,为收抚安、史余众而设置的河朔三镇之一。辖境屡有变动,长期领有恒、冀、深、赵四州,相... [ 阅读全文 ]
龙尾陂名词解释:即龙尾镇(堡)。
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的岐山县城东10公里处。北靠岐山,控扼要冲。
晋太元中,姚弼破赫连建于龙尾堡,即此。
唐中和元年(公元881年),唐将郑畋在此设伏,大破黄巢起义军。... [ 阅读全文 ]
蔡州名词解释:隋、唐州名。
故治在今河南省汝南县。本汉汝南郡地,南朝宋置豫州,隋初置溱州。隋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,改置蔡州。唐初改为豫州,唐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又改蔡州。
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,洪河上游以南,桐柏山以... [ 阅读全文 ]
幽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汉武帝置,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东汉治蓟县,在今北京城西南。时辖境较大,相当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山西一部分、辽宁大部、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。魏、晋以后辖境渐缩。唐辖境只相当今北京市... [ 阅读全文 ]
德胜名词解释:古城名。
又名德胜寨、夹寨。在今河南省濮阳县。古黄河重要津渡口。
五代时屡为争战之地。
后梁贞明五年(公元919年),晋将李存审于德胜渡夹黄河筑南、北二城。北城即今濮阳,当时在黄河北岸,南城在南岸。
梁... [ 阅读全文 ]
郓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隋开皇十年(公元590年)置,治万安,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。唐贞观中移治须昌,在今东平县西北。
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菏泽地区东北部。
宋时移治须城,即今东平县治东平镇。宋宣和元年(公元1119年)升为东平府。... [ 阅读全文 ]
东京名词解释:古都名。
①东汉、北周、隋炀帝、唐皆称今洛阳为东京。②渤海国以龙原府为东京,故址即今吉林省珲春县八连城。③南诏王寻阁劝时(公元808-809年)以善阐为东京,故址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旧城南门外。④五代唐曾改... [ 阅读全文 ]
阳城名词解释:古县名。
故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告成镇。春秋郑邑,战国韩地,为郑、韩军事重地。
秦置县。唐时曾改名告城、阳邑,五代唐复改名阳城,后周时并入登封县。五代晋开运二年(公元945年),晋将李守贞、药元福等在此... [ 阅读全文 ]
泽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故地在今山西省东南部。春秋属晋、战国属韩、秦属上党郡,汉为上党、河东二郡地。后魏置建州。
隋改建州为泽州,因有濩泽水得名。后废。唐初复置建州,贞观初改名泽州,移治于晋城(今县)。
辖境相当今晋... [ 阅读全文 ]
高平名词解释:①古县名。
后魏置县,故城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处,北齐徙置今县城。后周显德元年(公元954年),北汉和契丹联兵攻周,周世宗亲自督阵,赵匡胤等力战,在高平(今县)大破北汉军,辽兵亦退。②古县、军镇... [ 阅读全文 ]
铁锁岭名词解释:山名。
在安徽省五河县城东15公里的淮河县境处。与浮山(一名临淮山)隔河相望,为淮河下游要隘。南朝梁天监年间(公元502-519年),筑有浮山堰,南镇浮山,北接铁锁岭。
五代周显德四年(公元957年),周世宗在此大破... [ 阅读全文 ]
大散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即散关。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。因关在大散岭上,故名。汧水、渭水萦绕其间,关控斗绝,出可攻,入可守,形势表里,为交通要道,扼秦蜀往来咽喉,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汉王元年(公元前206年),刘邦由陈仓故道越... [ 阅读全文 ]
杨刘镇名词解释:五代、宋、金镇名。
此镇即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北30公里的杨柳镇。唐、宋时为黄河重要津渡,旧有城垒紧临河津。
五代时,此地多次剧战,争夺激烈。五代唐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,唐将李存勖坚守杨刘,挫败梁军攻势,保... [ 阅读全文 ]
石岭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部的阳曲县城东北60公里处,北距忻县20公里。形势险固,自古为晋北要冲。唐时驻重兵于此,戍防突厥南窥。宋与契丹亦屡次在此交战。
明初筑土城戍守,后圮,万历年间又建石城。明... [ 阅读全文 ]
岐沟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一作“祁沟关”。唐末置关,故址在今河北省涿县城西南15公里处。位于拒马河(即白沟河)之北,据岐沟(即《水经注》所谓“奇沟”)之险。五代梁乾化二年(公元912年)春,晋周德威率兵攻燕,进拔祁沟关,即此... [ 阅读全文 ]
严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8公里处。汉元鼎五年(公元前111年),汉归义越侯严出零陵(治今广西全州西南)经此关下离水(今漓江),定越建功,故名严关。关处狮子、凤凰两山之间,城垣一道西南向,以石块砌成,长4... [ 阅读全文 ]
武休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陕西省留坝县南。旁连褒斜道,东有饶风关(在陕西石泉县西25公里饶风岭上),东北通长安(今西安),为陕蜀交通咽喉。南宋时,尤战事频繁。
南宋绍兴三年(公元1133年),宋将刘子羽设谋拦击金兵于武... [ 阅读全文 ]
昆仑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城东北60公里的昆仑山上,与宾阳县接界。巉岩挺拔,道路崎岖,素称天险。原有昆仑台,可以了远,今废。
宋皇祐五年(公元1053年),宋将狄青夜渡昆仑关,大破侬智高军,一举收复邕州。
193... [ 阅读全文 ]
金锁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①在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约20公里的神水峡上,为军事重地。关城雄踞三关口以南,神水峡以北,两旁山形陡峭,道路崎岖险阻,形势险要,是关中北路着名的古关,素有“金锁天堑,鹰鹞难飞”之说。关城设南、北二门,... [ 阅读全文 ]
南津关名词解释:镇、关名。
在湖北省宜昌市西约20公里处的长江北岸,有南津关镇。又有南津关,当西陵峡出口处,为三峡东口。万里长江,劈开重山迭岭,至此进入富饶的江汉平原。关内江岸狭束,峰峦突兀,惊涛汹涌,势险气壮,素有“雄当... [ 阅读全文 ]
独松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在浙江省安吉县城东南20多公里的独松岭上,邻接余杭县界。相传此处松树一管一针,故名。独松岭是天目山向北延伸的余脉,山岭险峻,东西有高山幽涧,南北有狭谷相通。
关为古代临安(今杭州市)通建康(今南... [ 阅读全文 ]
雁门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又称西陉关。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(现雁门山)山腰,又名雁门塞。东、西山岩峭拔,峰峦错耸;中路盘旋崎岖,异常险要。因两山对峙,其形如门,唯雁能度其间,故名雁门关。关址地当山西省南北要冲,... [ 阅读全文 ]
高阳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故址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。宋初本名关南,因在古淤口(故址在今河北霸县信安镇)、益津(故址在今河北霸县境内)、瓦桥(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南易水河上)三关以南得名。宋太平兴国七年(公元982年)改置... [ 阅读全文 ]
紫荆关名词解释:关名。
在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。背靠云荥山,面临拒马河。崖壁峭直,状如列屏,山谷崎岖,易于控扼。关城依山凭河,形势险要,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前”之险,称“南第一雄关”,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... [ 阅读全文 ]
瞿塘关名词解释:古关名。
亦称古江关。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。因位于长江瞿塘峡而得名。瞿塘乃三峡之门,两崖对峙,中贯一江。
滟滪滩突兀江中,江流湍急,形势险要。关当全蜀江路门户,古今军事上攻守必争之地。
唐末王建将... [ 阅读全文 ]
板子矶名词解释:矶名。
又名鹊起矶。在安徽省繁昌县城西北25公里江边荻港下游大江中。
南邻荻港镇,西接无为县界。
巨石嵯峨,雄峙江流。
长江至此波涛汹涌,过此则奔腾疾下,为大江上下之要害处。异常惊险,古来兵家必争,有“天... [ 阅读全文 ]
采石矶名词解释:矶名。
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区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(原名牛渚山、采石山)山麓、长江东岸。矶原名牛渚矶,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而得名。又因此处产五彩石,三国东吴时改今名。临江为采石矶头,绝壁悬崖,兀立江流,山势雄... [ 阅读全文 ]
燕京名词解释:即今北京市,亦即金中都的前身,故址在今城区西南隅。
春秋、战国时燕国定都于此,燕京之称由此而来。唐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,史思明自称燕帝,以范阳(幽州)为燕京,即此。辽会同元年(公元938年),辽以幽州为南京,又称... [ 阅读全文 ]
陈桥驿名词解释:古驿站名。
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的陈桥镇,滨临黄河,因驿北有陈桥而得名。五代、北宋时,为汴京(今开封)至河北大名府(今大名县)的第一个驿站。
宋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,赵匡胤(宋太祖)在此发动兵变,建立宋朝... [ 阅读全文 ]
皖口镇名词解释:古镇名。
又名南皖口、山口镇。在安徽省安庆市以西,当皖河入长江之口。地处险要,为古代长江沿岸军事重镇之一。三国吴嘉禾六年(公元237年),东吴诸葛恪曾领重兵屯驻庐江皖口,即此。
南朝陈武帝时,也曾在此筑... [ 阅读全文 ]
信安名词解释:军名。
治所在今河北省霸县东北信安镇。本为唐淤口关,后陷于契丹,周世宗收复后置淤口寨。宋先置破虏军,宋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又改置信安军。
金大定七年(公元1167年)改为信安县,后又改为镇安府。
元时,府、... [ 阅读全文 ]
澶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分黎、魏等州置,州境辖相当今河南省清丰及濮阳东北、范县西北各一部分地。因境内有澶渊(古湖泊,一名繁渊),在今濮阳县西,故名。唐治顿丘,在今清丰县西。
五代晋移治濮阳,在今濮阳... [ 阅读全文 ]
涿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唐大历四年(公元769年)分幽州置,治所在范阳县(今河北省中部涿县)。辖境相当今涿县、雄县及固安县地。州控西山之险,据上游之势。居庸、紫荆为之外障,大安、房山为之内阻。
形胜甲于河北,四达通衢之地... [ 阅读全文 ]
保安名词解释:军名。
宋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改延州的永康镇置,故治在今陕西省志丹县。宋时当延州西北门户,为对西夏交通要冲、边防重镇。宋宝元二年(公元1039年),西夏赵元昊攻宋,在此被宋小校狄青击败。金大定十一年(... [ 阅读全文 ]
延州名词解释:州名。
西魏改东夏州置,治所广武,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。隋移治肤施,亦在今延安市东北(旧治西北)。隋、唐皆曾一度改为延安郡。唐时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、安塞、延长、志丹等县地。
北宋庆历年间(公元1041-104... [ 阅读全文 ]
名词吧为您提供科学、技术、社会、经济、生活、文艺、体育、历史、人物、自然、地理等各学科名词解释大全
Copyright © 2008-2025 www.mingci8.com 名词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