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罗庚
华罗庚(1910年11月~1985年6月),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。他仅读过九年书。1924年初中毕业后,即离开学校协助其父亲料理一个很小的杂货铺,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数学,取得优异成绩。1930年他在“科学”杂志上发表文章“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”,受到熊庆来的赞赏,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。由管理员,助教,再升为讲师。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。1936年至1938年,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华罗庚回国。由于他成绩卓著,在1938年至1946年间,他受聘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。1946年春,他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到苏联访问三个月。1946年至1947年,他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,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。1948年至1950年,他为伊利诺(在乌尔巴那)大学教授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华罗庚于1950年率领全家回到北京,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,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,中国数学会理事长,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、学部副主任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、副校长,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、主席团委员等职。197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79年后,他到英国、法国、联邦德国、荷兰与美国几十个大学与研究所讲学与访问,受到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。
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,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。
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。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,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,并编写了科普读物。
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名词解释:《堆垒素数论》、《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》、《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》、《数论导引》、《典型群》(与万哲先合著)、《从单位圆谈起》、《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》(与王元合著)、《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》(与他人合著)、《优选学》及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》,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,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。 此外,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,科普作品《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》、《统筹法评话及补充》等,辑为《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》。
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,他培养了像王元、陈景润、陆启铿、杨乐、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。为了培养青年一代,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。